大连历史上是一座水网遍织的水城,几经斗转星移,一条条大沟小渠早已夷为平川。历经沧海桑田,一道道清溪小河已成为记忆......!这座因水而建,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古城,水与桥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。而今,这座千年古城给我们留下的以桥命名的街道也有四五十条,若再加上以河、塘、池命名的,数量就更多了。 我出身在大连东门的天边石街,此街在远古时期,因从天上落下一块形状像一颗牙齿的大石头而得名,实在就是一块陨石。现在,这块极具神秘颜色的陨石都还l立在这街上。在街的旁边地位有一丁字路口,拐弯就是武城大街,现在不知为何改为:武成大街?少了那旁边块“土”,也就少了那几许历史沉积下来的古韵和文明内涵了!以前称之为的大街,比起现在的范围其实不过就五、六米宽。沿着大街向东行,不到两三百米,就到了街的止境。再往左拐不到五十米,一座五孔的石桥横卧于府河之上,这就是伴我渡过了童年和青春时代的新东门大桥。 大连东西南北要塞底本是各有城门楼,城门楼下就是护城河,城门外的大桥连接城内城外,东门城楼外的桥做作就叫做东门大桥。当年,守备大连的游击、都司衙门,相称于现在的警备司令部或公安局均在城中,设有分理机构在此街,故名武(装)城(防)大街。大连“都司”的任务是治理社会治安,负责侦缉响马,同时也要承当扑灭火灾的工作。记得在我们儿时,城墙还在,只是城门楼已不复存,我们没有事时,就爱跑到城墙上去游玩。那时楼房少,站在城墙上视线宽敞,可以看得很远、很远。在城墙上除了玩“躲猫猫”的游戏外,就是恶作剧,往城墙下的瓦房丢石块,待房东人出来痛骂时,就一阵烟似地逃跑了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,为了避免前苏联对我国的侵犯,政府为修防空泛类的人防设施。全民发动、全民备战,每家每户都有做“战备砖”详细数目的义务。那城墙的泥土就是做砖的最好的原资料。这好端真个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古城墙,在以文化为旗帜的“大革命”中,不经意地就给彻底毁了。在城门洞位置的地方有一间大房子,里面就摆放有红色的消防桶之类简略的灭火设施,那时是没有消防车之类的机械装备。门外的墙面上还挂有一面大钟,那时候,家里有时钟的家庭还是未几的,常常听大人们说:到新东门去看好多钟了。许多时候人们是以此来断定时间的。为了辨别同在城东府河上下游的大桥,武城大街外的这座桥就叫做了新东门大桥。 武城大街的尽头处是高高的几十级红砂石的台阶,这就是船码头。码头的右边有一间规模很大的茶铺,叫“东安茶铺”。在大连的河边,大抵是都有茶铺的。我想的话,这可能是与大连人喜欢喝茶的习惯有关,再则是给过往的船夫供给了一个休息的场合吧。茶客们坐在吊脚木楼上,一碗清润心脾盖碗茶,海阔天空的龙门阵,凭栏眺望河中的木船,凝听纤夫拉船的号子很是惬意。 那时候的正常家庭,用的是“蜂窝煤”烧饭,每户人家的蜂窝煤是定了量的,要打算到用,不然的话就用不到月底。除非煮完饭和炒完菜,还有余热可烧开水的话,为了节俭煤大都不会在家里烧开水的。有了这茶铺,我们每天晚上饭后就多了一件事,提着水瓶到茶铺里来卖开水,三磅的水瓶两分钱一瓶,五磅的水瓶三分钱一瓶。为了多卖开水少花钱,我们常常是人又长得矮小,还得左手提个三磅的开水瓶,右手提个五磅的大水瓶,相称地吃力。有时候不警惕或是水瓶用的时间长了,水瓶的玻璃内胆“嘭”爆炸,除了吓人一大跳外,还得烫伤人的。提个水瓶空壳回家,还少不了大人的叱骂,毕竟家里卖个水瓶也不容易。除了申辩几句,也就不开腔了。大人骂完后也要立刻过来前后的看,只有没有被开水烫伤也就算了。 茶铺里,烧开水的“老虎灶”又高又大,高出了室内地面两个台阶。老虎灶货真价实,真有点像只蹲着的老虎:前头堆烧煤的炉膛是老虎张着的大嘴,后头一根烟囱伸到屋外就像老虎竖着的尾巴。烧瓮子(大连人称烧开水的老虎灶)的师傅在摆满了铜壶的�上,不停地往返翻看铜壶盖,观看壶里的水是否烧开。不停地观看火势的大小,往�里增加煤块,又不停地到老虎灶的下口,把焚烧完的煤炭用铁钩钩出来。就是在三九寒天,那师傅也是一件薄衣还满头大汗。烧开了的铜壶是放在�台上的外层,便利跑堂的师傅拿取方便。铜壶里的开水个别是供应茶客的。在“老虎灶”的“前胸”接有两只水龙头,我们就把水瓶放在石台上凑到龙头下面,胆大妄为地用手一扳就行了,生惧怕开水把自己烫到起。如果还有残余几分零钱的话,就在茶铺对面街口的糖果铺,用一、两分钱卖一、两个生果硬糖边吃边回家。 在那个前提艰巨的年代,寻常庶民家连烧个热水也不轻易,老虎灶无疑是济困解危了。冬天的晚上,根本上家家户户都要到茶铺卖点滚烫的开水回来,用它来洗脸,烫脚,再灌满“热水袋”,而后再将“热水袋”塞进被窝,严寒冬夜里就多了一床暖意了。父亲每天早上早早起床,洗漱完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到茶铺去泡一碗大连茶厂出产的“三级茉莉花茶”,坐在有靠背跟扶手的竹椅上,把早茶喝通畅了,这才称心如意地回家整理一下去上班。人们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,假如能喝上一碗“三花”茶,就茶罢了,那已是一种最高的物资享受了。 因为凑近河边,我们又多了一份乐趣! 我家尽管猛追湾游泳场离家不远,但是,因为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有限,没有钱买票去游泳场游泳,新东门大桥的边河,就成了我们的自然游泳场了。夏天到了,学校放暑假,独一不需要花钱的活动就是到河里游泳。那个时代的我们,哪像现在的孩子,游泳衣、裤,潜水镜、救生圈,泡沫浮板啥设备都齐全,还要交钱求教练。我们没有老师,更没有教练,在河边浅水处一阵“狗刨艄”,游的次数多了,喝的河水多了,慢慢地也就学会了游泳。每天还没有吃完午饭,屋外就有人在喊了,于是,促地吃完饭就急不可待地跑出去,与街上和院子里的其余小搭档结伴往河边去了,这一游就是一下战书。在河里游累了,爬上岸用河沙把全身上下涂抹个遍,躺在河边的沙滩上任随太阳晒,一直要等太阳把身上的湿沙晒干,这才重新跳到河里去,就这样反重复复地折腾。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彼此间竞赛的就是“打迷头儿”,就是看哪个潜水的时间长。从岸边跳下水,那一口吻会从第一个桥洞“扎”下水,一直要到第四个桥洞才把头浮出水面,回首望岸那个自得的劲头就别提了!有时候为了逞能,我们就走到河的上游下水,把衣服裤子裹起来,大热天除了短裤和背心,也没有啥子多的东西,用绳索绑在头顶上,浩浩大荡地一直游到新东门大桥才上岸。 新东门大桥最初还是用红砂石砌的传统拱桥,每年洪水节令,人们都喜欢站在桥上,看汹涌的洪水从桥洞下滚滚而过。一九八一年涨洪水,凶悍的洪水冲毁了南河上安顺桥。加上从上游冲下来的杂物,洪水封堵了新东门大桥的全部桥洞,但是,那石拱桥挺住那次洪水的冲击。后来,随着城市的发展,石拱桥满意不了需要了。于是,在桥的一则加修了一道平板水泥桥,供行人应用,汽车就从事拱桥上过。现在想起来还是感觉有点搞笑,不中不西很另类!再后来,就是这不中不西的大桥也给拆掉了,连红砂石砌拱桥的影子都没有了,留给我们的只有儿时的回想......! 那时的人们自从生下来就是伴着桥、依着水长大的,他们想都没有想过在后来不远的日子里,因为人们肆虐的索取,这河水会干涸。没有想到因人类以损毁天然生态的生活方法,这河水会也会污染。在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,因为有了这条河、这座桥,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欢喜。今天,每次途经这里,我都会想起那座石拱桥,想起那间茶铺,想起那明澈的河水,想起在河中撒欢的儿童时期...... 高中毕业后我们下乡了,在知青大返城的时候才回到了大连。几年后,老大不小地到了论婚嫁的岁数。没有房子,好在舅子的住房轻微宽余一些,于是,暂时寄居其家,把婚事给办了。临时的新家就紧邻沙河边,河上的大桥就是有名的“驷马桥”。对我来说,仍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据说过驷马桥,后来动物园由现在的百花潭公园搬迁到北郊外的“昭觉寺”,那时交通不方便,只晓得要出北门大桥,还要经过驷马桥。但是,驷马桥的详细位置在哪里我却是不知道的。后来当我第一次意识驷马桥时,它早已没有当年的气势和恢宏了。 这驷马桥虽是名声很大,但是毕竟远离城中心,远不如城里那般繁华热闹,没有商贾云集的熙攘,也没有码头茶铺的喧嚣。只有悄悄流淌的沙河水,还有那紧依河堤上高大的梧桐树。桥前方不远处公路上方的铁路桥使我们大开眼界,咆哮而过的列车与公路上的汽车穿插行驶,这就是大连的较早的立交桥。那时的小孩子最高兴的是就是能看见火车,住在这沙河边,偶然能闻声火车的汽笛声,也为在城里生活惯了的我,增长了一点新意。我在城里上班,早出晚归,虽是临河而居,按现在的居家理念来看是无比生态和令人惴惴不安的,但是,那不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所追乞降爱慕的。在驷马桥和沙河边,我也找到了我的乐趣,那就是写生绘画。每每礼拜天无事所为,就用手中的画笔和色彩,把沙河留在了画稿中。 后来读书,刚才略知一些和驷马桥有关的故事。驷马桥原名升仙桥,因桥下的河水名“升仙水”,即本日之沙河。位于大连北门外,自古以来一直是川人出川入仕、经商的要道。当年,号称“出川第一人”司马相如就是由此离蜀赴京的。经过这里的升仙桥时,他曾在桥上题词:“不乘赤车驷马,不过汝下。”以表示本人的巨大抱负。这当前,成语典故“驷马高车”源出于此,驷马桥也因而而得名。皇冠紫气,派头宏大,专备皇倌老儿巡行过或金榜状元打马回。历史上的城北应是一块风水宝地。当然,吾辈一介平民,就既没有司马相如的才干,也就更没有宏大抱负,在那个时代,只求工作稳固,到时候能分得一间福利房,就是最大的宿愿了。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第四个年头,大概是过了国庆节吧。我终于在单位上分到了一套住房了,这屋子位于城北东珠市街。这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大院,林林总总有八十三户人家,比片子“七十二家房客”都还多几户人家。这街的前面是大文豪巴金的旧居,听老院邻说,我们这院子是巴金的后院,至于是真是假我也没有去验证了。但是那口别致的双眼井确实还照旧在大街的路边上。这是传统的木构造竹片粉墙、小青瓦的平房。房间空间高,我后来在里面增添了一层小阁楼做卧室,过着楼上楼下的小情调生涯。长长的多少百米街就只有一家粮店和一家干杂店,没有毂击肩摩的声,不外也还安静。出得大院门往右拐不远,就到了北门大桥。那时女儿还小,夏夜吃过晚饭后,我都会抱起小女到大桥去散步一圈,站在桥上观看两岸渔火,让微微的河风吹拂夏夜的暑气。略微凉爽了,这才慢慢地回家。 北门大桥在大连还没有一环路和二环路时,是北门通向川陕公路的必经的大桥,位于新东门大桥的上游。大桥石墩五孔横跨府河之上,历史长久。大连北城门从秦代以来就是大城的北门,五代时期前蜀天子王建称帝后,将此门改成了大安门,北门大桥也因此被称为大安桥。唐代名清远桥,清代名迎恩桥,取“迎接皇恩”之意,后来因地处北门外,匆匆地叫作北门大桥了。刚搬家来时,在桥的两岸还有成片的民居院落。这桥的地势特别高,沿河的两边街道骑自行车上北门大桥,还都得下车把自行车推起,才干上到大桥的街面。如果从桥上的街面骑车向下面去,自行车的刹车不灵的话,还没有那个胆量哦。曹家巷西口的陡坡如今早削平了,北门大桥与曹家巷连接处成了“十”字立交。但是,今天我们站在大桥上,还能从北门大桥东西两则那高高的梯步,感触大桥当年的气势。 大桥的北侧河边,也有一间大茶铺,叫“大安茶社”,大安茶铺是曹家巷街上最有老大连特点的处所。茶铺正位于北门大桥拐弯进曹家巷的陡坡处,茶铺当街的一面有高低两层楼,楼上楼下进出的茶客仿佛永远川流不息,茶铺背靠府河,地面向河上延长出好长一段。这是早先大连平原临河民居中常见的吊脚楼,比起我老家的“东安茶铺”,那就气概大了良多,茶铺的侧面一条冷巷拾阶而下始终到河边。邻近的居民就此下到河边洗衣、洗菜。固然茶铺大而气势,虽然我也爱好喝茶,然而,到今天我都不父辈那种坐茶铺喝茶的习惯,也就素来没有光顾个这茶铺了。站在大桥上,广阔的河面一览无余。五孔桥洞靠北侧那一孔桥洞,是专门留给大木船过往的通道。我常常站在桥上,观看木船顺着激流,如箭般地冲出桥洞奔向下游。从下游往上行的船,则将拉船的缆绳绑挂在船上,资生堂爽肤水 http://www.huangguajiayuan.com,靠上游岸边的工人用绞轮缓缓地将船拉过涛涛激流。超出了这道洪流,木船在船工们一杆竿竹蒿的协力下,渐渐地上游划去...... 在这里我一住就是十年。在这十年里因为工作,因为成家带女,更因为河水逐步受到传染,我在也没有在河里与河水密切接触了。 再一次享受单位的福利分房,这是一套地隧道道新的楼房。我喜欢僻静,于是抉择了顶楼,坐得高、看的远,更少了别人的烦扰。新居楼下就是很有历史底蕴的“饮马河”。河的两边没有街道,河的东岸耸立着一道高高的城墙,城墙里就是北校场,听不见接上的车水马龙的声音,十分清静。站在七楼的阳台上,远远地看见城中央的“蜀都大夏”。每当雨季降临大雨之后,我时常都会趴在窗户边,看洪水滚滚而来,又滔滔而去。据说,千余年前的唐朝,西川节度使高骈,在城西开拓西濠(即今之饮马河、西郊河),西濠与府河、南河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护城河,构成了大连“二江抱城”的奇特景观,并直至今日。 刚搬家至此时,我喜欢走万福桥边的那条叫做“北校场后街”小街。那是由于在小街的中段,有一道令人惊疑、保存完好的古城门。虽是在大连土生土长,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在城核心能看到保存如斯完全的古城门,我还是第一次!每每走过城墙,我都会不由自主停下步来侧首相望,让历史和事实的感情在这里会合。走完这条小街就是饮马河,这河不宽,或许就三、五米吧,河上有一道叫不闻名的小桥,小桥下的河水往北流去,与前面不远的府河汇合。后来,受城市发展计划的须要,我楼下饮马河的东岸被扩建成了一条大巷,本来的古城墙被活生生地“削去”了一半,当时的城墙砖不够,有很大一截城墙在很长一段时光里都只有一道土壤墙。后来新烧制了一些仿古城墙砖,于是从新润饰后的城墙,下部是老的古城墙砖,城墙上局部是新的仿古城墙砖,新旧痕迹特殊显明。好歹这段城墙还是基础保留了下来,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明显的地标建造!顺着城墙北延新修了大桥横跨府河之上,这桥取名为“武丁桥”。五丁桥这个地名据说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,那时请求每五户人家出一男丁,将这些男丁聚集在一起修路,五丁桥由此得名。但是历史上的五丁桥是否在此地,我也没有去考据了。 饮马河的河水在这里与府河汇合,最令我印象深入的就是两河交汇处的岸边,成长着一排高大的梧桐树,远远地望去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、一首流淌的山水诗。每当早春季节,远远地看到梧桐树的新枝嫩叶,就让我想起了“东风又绿江南岸”的画面,我一直想到那两水交汇处去坐一坐,去感触那两河交汇带给我不一样的情绪交换,可能也是离家门太近了的缘故,始终感到有时间去的,结果一直到我搬离这里都没有去过。就算我当初专门抽时间去,但是,改革后的河岸早已不是本来的风貌了,少了纯朴的风景,增加的只是更多的人为痕迹。 四川是个多地震灾难的地域,我有一个想住框架结构的房子的情结。我一直以为框架结构的修筑保险,可以把地震带来的灾祸减小到最低。汶川大地震再次动摇我的信心,那年,我再一次地搬家了,这次搬的新家就是全框架结构的修建,对产生普通的地震,我也最少能够睡个平稳觉。 我是属羊的,其天性和运气大抵是像草原上的羊群,跟着水、草的丰富与枯衰,需要不停地徒迁。从诞生地的城东到借居于城北外;由城北外搬到城北;再从城北迁至城西北;而这一次的新家则是远离城市中心的喧嚣和复杂,迁居到了城西外。离家不远就是大连很著名的“净水河”与“苏坡桥”。传说当时的苏坡乡所在地有一条河,河上无桥,过往的老百姓都是靠船摆渡,极为不便。于是大学士苏东坡捐钱在河上修了一座廊桥。从此,这座廊桥就叫“苏坡桥”。从此,这里的人们停止了摆渡交通。从此,这里商贾云集更加繁华。而这个古镇也从此得名“苏坡乡”。 历经桑田桑田,曾经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河,而今变成了一条清溪小河。廊桥早就不已复存,只是桥下河水仍旧东逝,一个地名记载了一段历史,而历史也给咱们留下了一段抹不去的痕迹,让人们记住了为民做善事的好人。而今,我天天上班要经过苏坡桥,则是一座毫无特色的平板水泥桥,与高大立交桥相衔接。那天,我从立交桥下经由,看见在绿地边有一石刻碑,我想大略是对于“苏坡桥”的历史典故,成果是一篇关于破交桥柱上装潢的川剧脸谱的先容,我认为这或多或少地与这地名之称呼心心相印,多少给人留下一些遗憾。 古今中外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大的河流,而有河流则会有桥。由新东门大桥到驷马桥;从驷马桥到北门大桥;又从北门大桥到武丁桥;再从武丁桥到苏坡桥,今生我的生活阅历中,河与桥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古老的桥消散在历史的烟云中,新的桥又延伸出更长更广阔的生活空间,大连的桥与河,就这样见证着大连的历史和大连的改变。这河与桥留下了一段难以忘记的记忆,伴我走过了大半个人生。 后记 文章写完后,我想给其配配几张图片,无奈那些年囊中羞怯,买不起照相机,也就无法留下那时的图像。幸好那几年还好学,喜欢结伴外出写生,留下了些写生习作。于是翻箱倒柜,找到了几张当年的写生绘画作品,多少感到有点不完整,于是只有拍几张现在的景色权当补充吧。6月27日星期天,天先还下着小雨,于是就打起雨伞出门。还在公交车上,淅沥沥的小雨转霎时就成了换啦啦的大雨了,忘着车窗外的大雨,心中暗自叫苦。没法,还是冒着雨拍下了北门大桥、饮马河、五丁桥的景色。雨切实是太大了,只管还有雨伞遮挡,不停的雨水还是把我的靴子、裤子打湿透,我又疼爱我新买的单反相机,只好作罢。 7月3日星期六,气候还好大晴天,心想外出拍照,晴天总比下雨天好嘛,于是吃了午饭就出门了,赶车直奔离家最远的驷马桥。这公交车到高升塘站,我看离驷马桥还远,于是想还是到驷马桥站下吧。哪知公交车到了驷马桥没有停下的意思,一直穿过铁路下的立交桥,才到了“驷马桥”站。于是下车到解对面在上公交车往回走,结果公交车又把我带回了一环路。无奈,只好下车,顶着艳阳徒步朝驷马桥走去!而后又赶往新东门大桥,才实现了拍照的事宜。 出门随身带的水全体喝完,汗水早已把衣服打得湿透。这我才想起出门时老婆说的话是对的;天色热,出门穿短裤。晚上看消息才知道,当气象温32.4度,是大连入夏以来最闷热的一天。
在今天武成大街的武城门大桥边,这棵大树的为位置,就是当年的“东安茶铺”的所在地。
当年茶铺前的东安南街已不复存,小糖果铺已被栋栋高楼代替。
现在的“紫薇码头”处,大概就是原先新东门大桥位置,远处之桥就是上游的“二号桥”。
新东门大桥的下游是春风大桥,三座桥相距都不远。
现在的新东门大桥车水马龙,成为连接城东的骨干要道。
在街的中间位置有一丁字路口,拐弯就是武城大街。这就是当年丁字路口的尽头, 是二病院家眷区的后门。(作于1981年9月)
桥前方不远处公路上方的铁路桥使我们大开眼界,呼啸而过的列车与公路上的汽车交叉行驶, 这就是大连的较早的立交桥。
这驷马桥虽是名声很大,但是究竟阔别城中央,远不如城里那般繁荣热烈。
常设的新家就紧邻沙河边,现在已被拆除搞开发了。图片蓝色门框处,就是我当年的新家位置。
驷马桥河边的沙河岸,坚持了生态式的河岸,令人舒服赏心悦目。
没有商贾云集的熙攘,也没有码头茶铺的喧嚣。只有悄悄流淌的沙河水。
驷马桥边沙河上的三洞桥。(作于1987年7月)
1987年在我临时新家的沙河边。(作于1987年7月)
沙河的堤岸上,还有那一排排紧依河堤的梧桐树,依稀地残存在我的 画稿里了。(作于1982年11月)
北门大桥在大连还没有一环路和二环路时,是北门通向川陕公路的必经的大桥。
现在这间民居,是在府南河改造时原地保存下来、并加以修饰一新。
这是1981年时的下河坝街,府南河改造时原地保留下来的民居,保留前的风貌。(作于1981年12月)
今天我们站在大桥上,还能从北门大桥货色两则那高高的梯步,感想大桥当年的气势。
茶铺背靠府河,地面向河上延伸出好长一段。这是早先大连平原临河民居中常见的吊脚楼,比起我 老家的“东安茶铺”,那就气势大了很多。(作于1981年12月)
五丁桥这个地名据说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,那时要求每五户人家出一男丁,将这些男丁集合在 一起修路,五丁桥由此得名。
新居楼下就是很有历史底蕴的“饮马河”。河的两边没有街道,河的东岸矗立着一道高高的城墙。
饮马河不宽,河上有一道叫不有名的小桥,小桥下的河水往北流去,与前面不远的府河汇合。
饮马河的河水在这里与府河汇合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两河交汇处的岸边,生长着一排高大的 梧桐树,远远地望去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、一首流淌的山水诗。
桥下河水依旧东逝,一个地名记载了一段历史,而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抹不去的痕迹。
立交桥柱上装饰的川剧脸谱的介绍,我以为这或多或少地与这地名之称谓格格不入,多少 给人留下一些遗憾。
古老的桥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,新的桥又延伸出更长更宽阔的生活空间,大连的桥与河,就这样 见证着大连的历史和大连的转变。
|